

挖掘优秀农耕文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起源较早,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是我国的农业遗产,它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特征,是一种伟大的精神财富。一方面,农耕文化具有天、地、人、稼相互统一的和谐发展内涵,这些和谐发展内涵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让我们懂得更好地利用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另一方面,农耕文化具有规范人们行为和调解人们之间关系的道德约束作用,包括礼尚往来、互帮互助的人情伦理以及父慈子孝、尊老爱幼、遵守公德的社会行为。因此需要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支撑。
一是保护农耕文化的物质形态。农耕文化的物质形态主要包括与农耕生活息息相关的农业生产和衣食住行等显性可触的具象性的事物,比如古村落、特色民居、古树、农具、饮食用具、水利设施等。只有通过保存农耕文化的基本物质形态,才能使人们守住乡村文化的“根”,从而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韵。
二是传承和发展农耕文化。传承和发展农耕文化是对农耕文化的二次赋能,让这些沉寂的农耕物质形态再次“活起来”,传承下去。比如,在一些历史悠久或者农耕文化浓厚的古村落,可以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让外来的游客亲身体验传统的农耕生活,参与到农业劳动、农耕节庆的活动中来,让他们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三是塑造农耕文化品牌。一方面,农耕文化品牌的塑造可以自上而下,比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被政府部门评定的一些村镇品牌工程,这些村镇可以作为一个现成的文化品牌使用。另一方面,农耕文化的品牌塑造也可以自下而上,立足于当地的实际情况,挖掘本地农耕文化的内涵,打造本土的“文化名片”,从而提升本土文化的知名度。
传承乡村民俗文化
乡村民俗文化是乡村地区的农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并共同享有、共同传承的一种生活习惯。乡村民俗文化是维系农村地区社会稳定和团结的一个重要保障。
一是建设特色小镇和示范村。特色小镇和示范村的建设能够为乡村民俗文化提供旺盛的“生命力”。通过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建设具有本土特色的小镇和示范村庄,将地方特色与地方文化结合起来,让更多人熟悉和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