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是发掘村落民俗传统。村落民俗传统是村民的精神“润滑剂”,使村民在精神上得到快乐和满足。村落民俗传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故事、诗歌、俗语等口头艺术形式;二是舞龙舞狮、地方戏曲、舞蹈、美术等表演艺术形式。要利用好当地的民俗传统,一方面通过讲好村里故事的方式,把村落的名声传播出去,吸引更多人关注这些民俗传统;另一方面通过让村落民俗传统进城的方式,把这些民俗文化带到城市中,让城市居民观看和倾听,让更多人喜欢和传承这些村落民俗传统。
培育农村公共文化
农村公共文化是农民群众沟通交流和维系日常情感的精神桥梁。培育农村公共文化有利于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利,有利于提升农民群众生活的幸福感。
一是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的源动力。尊重农民主体地位,需要从农民的需求角度着手去实现。在宏观上,政府要积极转变职能,以村民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地为农民提供文化服务以及有计划性地组织农民开展文化活动;在微观上,政府可鼓励并且支持其他社会组织,举办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同时运用市场手段整合乡村艺术资源,鼓励民间艺人、文化能人等组建乡村文艺队伍,积极动员农民群众加入到队伍中来。
二是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以在短时间内改善乡村文化服务供给不足的情况,也能够改变乡村文化落后的面貌。因此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资源为支撑,建立农村公共文化供给实体平台,比如建立乡村图书馆、农家书屋、乡村数字影院等。
三是以先进文化重塑乡村文化生态。通过乡村图书馆、乡村影院等实体服务平台为村民提供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比如,一方面通过讲座等方式向村民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通过课堂宣讲与网络授课等方式,为村民普及科学知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他们养成积极的生活方式。这种文化宣传方式可以丰富村民的日常文化生活,建立起新的乡村文化生态结构。
开展移风易俗行动
一是加强农民思想观念思想观念教育。利用农村日常生产生活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加强科学无神论的教育,让农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政府可制作一些有关移风易俗的宣传册,定期发放给农民群众,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觉悟。通过村里的广播站对农民进行移风易俗的宣传教育,反对铺张浪费、讲排场、互相攀比等不良行为,提倡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小办等健康文明行为。
二是制定《村规民约》与《红白喜事制度》。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形成一套有效的乡村内部办事制度,比如《村规民约》《红白喜事制度》等。针对这些制度设立相应的机制,比如确定《红白喜事制度》的责任人。同时建立以村两委为带头的监督执行机制,定期召开村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
三是抓落实,树典型。充分重视典型的导向作用,在开展移风易俗的过程中,树立先进模范典型,通过这些榜样事例来教育农民群众,使移风易俗工作能够有效地在农民群众中开展。同时,政府部门要教育领导干部做好带头示范作用,教育村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把移风易俗当作日常工作来抓,常抓不懈。党员干部不但要做移风易俗的宣传者,也要做移风易俗的监督者和倡导者。通过树典型,抓落实,以党员干部带头的模范作用引领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移风易俗行动,推动移风易俗成为一种新时尚。